光学新闻 20211031

近期比较忙,停更了两周,以下是过去三周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五篇光学新闻

  1. 索尼发布新手机Xperia Pro-I —
  2. 滨松光子发布首个量子级联光子探测器 —
  3. 哈佛大学开发新型超表面结构 —
  4. 雷鸟创新发布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
  5. “羲和号”发射成功!中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索尼发布新手机Xperia Pro-I

评论:Sony 5月份的时候推出了自己的Xperia 1和Xperia 5 Mark III,当时还写了一片文章分析其光学变焦长焦,Sony Xperia 1&5 Mark III变焦镜头。本周,Sony又发布了自己的Xperia Pro-I,主打影像手机,甚至可以称为有打电话功能的照相机,宣传片基本提的都是其影像功能,宣传图也直接把这个手机和Sony的其他超相机摆在了一起。可以看到,现在Xperia这款手机的产品策略已经是主打专业摄影了。这次的Xperia Pro-I包括F/2.0、F/4.0可变光圈,配备1英寸sensor,Zeiss Tessar加T*镀膜加持的主摄,实体拍照按键,甚至还留了系绳槽。同时配备有广角,长焦,和TOF辅助对焦。其中,可变光圈的实现看起来是个机械结构,通过两个光阑片的组合形成大光圈和小光圈。该款手机售价高达1799美元。

官网


滨松光子发布首个量子级光子联探测器

评论:滨松光子成功生产世界首个量子级联光子探测器,quantum cascade photodetector (QCD),P16309-01。这钟新型探测器使用了一种量子结构和特别设计的电路设计以增强对于中红外的敏感度。这种新型的QCD传感器可以实现2-20GHz的截止频率,是世界上在室温工作的可以买到的最高速的中红外传感器。使用这种QCD传感器的分析设备,可以用于进行皮秒级的化学反应分析。其他应用包括高速,大容量空间通信或者远距离激光雷达。

新闻稿


哈佛大学开发新型超表面结构

评论:超表面是与光互动的纳米级结构。大多数超表面使用纳米柱来聚焦、整形和控制光线。纳米柱越高,光通过纳米结构的时间就越长,使超表面对每种颜色的光有更多的控制。但是柱型横纵比是受限的,太高了会弯折或者粘连。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另一种超表面,使用孔洞的形式来实现超表面,研究结果发表在Nano Letters上。这种新的超表面使用1200万针状的孔,整体在一个5um厚的硅膜上,大概1/20头发丝的厚度。每个长条形孔洞大概几百纳米直径,这就相当于实现了30:1的高宽比。通过这种更多自由度的设计,这种超表面可以控制更多的颜色的光,给消色差透镜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

新闻稿


雷鸟创新发布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

评论:TCL电子孵化的雷鸟创新发布了一款AR眼镜:雷鸟智能眼镜先锋版。这是继Facebook,华为,小米等发布智能眼镜后,又一款智能眼镜。当我们说智能眼镜是,一般是为了和AR或者MR眼镜区分,这种眼镜可能带有显示功能,但是并不能有AR或者MR功能。据雷鸟创新表示,为了实现佩戴舒适,产品整体重量是不能超过 60 克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经过多年无数次的实验,最终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全息光栅的衍射光波导搭配 MicroLED 技术方案。根据行业信息,其显示和光机部分应该来自于JBD,光波导来自于Waveoptics。

不提这里的技术,这条新闻代表随着衍射光波导以及AR显示逐渐成熟,供应链开始完善,开始有着各种器件可选的情况下,终端公司开始下场,尝试推出自己的产品。

宣传视频


“羲和号”发射成功!中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评论:转自人民网

10月14日18时5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实现我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这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羲和号”将实现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的空间探测,填补太阳爆发源区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空白,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研究能力,对我国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技术发展有重要意义。

  国际首次 在太空进行Hα谱线研究

  “羲和号”的全称是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空间望远镜。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将观测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光球及色球表现,探究太阳爆发的源区动态特性和触发机制,同时探测太阳暗条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色球表现,揭示其与太阳爆发的内在联系,还将获取全日面Hα波段多普勒速度分布,研究太阳低层大气动力学过程,为解决“太阳爆发由里及表能量传输全过程物理模型”等科学问题提供重要支撑。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工程总设计师赵坚表示,“羲和号”卫星在轨开展的相关试验,有望获得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产出,将显著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在太阳观测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国外卫星数据。赵坚表示,“羲和号”发射成功,打破我国在此领域的被动局面,我国将成立卫星数据科学委员会,制定数据政策,供国内外科学家研究、使用、共享卫星探测数据,力争产生原创性科学成果。

  国际首创 采用双超新技术卫星平台

  “羲和号”采用了国际首创的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的双超卫星平台。赵坚表示,随着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对地观测、空间科学探测等各类航天任务对高性能卫星平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亟须发展具有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指标的卫星平台。“羲和号”卫星平台采用“动静隔离非接触”总体设计新方法,将平台舱与载荷舱物理隔离,阻断平台舱微振动对载荷工作的影响。与传统卫星平台相比,“羲和号”卫星平台的指向精度、姿态稳定度均提高了2个数量级。“羲和号”高性能技术卫星平台在轨试验成功后,是世界上首次将磁悬浮技术在航天器上进行工程应用,将大幅提升我国空间观测技术水平。未来,双超平台技术还将在高分辨率对地详查、大比例尺立体测绘、太阳立体探测、系外行星发现等新一代航天任务中开展广泛应用,助推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跨越式发展。

  太阳探测的“中国方案”

  “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及时开展太阳探测活动,十分必要,不能缺席。”赵坚强调。中国目前已经制定了两个太阳探测计划:“羲和”和“夸父”。“羲和号”是太阳Hα光谱探测与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卫星平台试验的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实现我国太阳探测破冰之旅。羲和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是掌管时间和历法的太阳神,并以太阳母亲的形象为人所知。“夸父”计划是研制发射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对太阳进行科学观测,已纳入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夸父源自《山海经》,夸父追日,最后化身为夸父山的传说广为人知。赵坚介绍,两个计划经过多年的准备,正在拉开帷幕。“羲和号”卫星重量508公斤,设计寿命3年,运行于517公里高度、倾角98度的太阳同步轨道,该轨道将经过地球的南北极,能够24小时连续对太阳进行观测。“夸父”计划天基太阳天文台卫星计划明年发射,同样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约700公里。赵坚透露,我国正在论证后续太阳探测发展计划,科学家们希望按照在黄道面内多视角探测(首选地日拉格朗日L5点)、大倾角太阳极区探测和太阳抵近观测“三步走”进行实施,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进一步了解太阳构造,确定太阳活动的三维结构,掌握机理和活动规律,预报空间天气,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新闻稿


这里记录值得分享的光学科技内容,欢迎投稿或推荐科技内容。

版权声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由超光版权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