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周的五篇光学新闻:
- 灵明光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 —
- Lumentum推出M系列高性能多结VCSEL阵列 —
- 微软Surface Hub 2 Smart Camera—
- 我国成功研制105亿年偏差不到1秒的光频标—
- Glass-in-Glass制程
灵明光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
评论:近日,灵明光子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领投方为美团龙珠,老股东昆仲资本和高榕资本继续加注,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融资完成后,公司将加速推进产品量产,并继续在先进领域投入研发,保持技术领先性。灵明光子致力于用国际领先的单光子探测器(SPAD)技术,为智能手机、激光雷达、机器人、AR设备等提供自主研发的高性能dToF深度传感器芯片。自2018年成立以来,灵明光子已迅速完成多轮融资,并引入小米、OPPO、欧菲光等产业资本,显示出市场对于灵明光子dToF芯片研发能力和应用前景的看好。灵明光子专注dToF技术,拥有极高的核心技术壁垒。公司掌握国际领先的SPAD器件设计和工艺能力,基于波长905nm处的单光子探测效率(PDE)达到25%,为世界纪录级别,远超行业平均的5%-18%,可以实现探测距离更远、功耗更低、体积更小。同时,灵明光子也拥有国内唯一、全球稀缺的成熟3D堆叠dToF芯片设计和工艺能力,并已成功研发多款3D堆叠SPADIS芯片。
灵明光子主要是做dTOF相关的芯片部分,并发布了多种基于自己芯片技术的参考设计。dTOF在国内的市场逐渐增加,手机上的使用还是缺乏一些基础,但是非手机的应用上开始有很多的机会。不过灵明光子要面对AMS,ST等公司成熟产品的竞争,需要找到自己的产品路线和渠道。
Lumentum推出M系列高性能多结VCSEL阵列
评论:Lumentum推出M51-100,70W 905nm多结VCSEL阵列,是用于下一代车载激光雷达和工业3D的解决方案。整体阵列小型化,适用于中短距离LiDAR方案。该VCSEL可以很好地放入机械旋转式Lidar结构中并进行升级,或者组合进定制化的可寻址的固态LiDAR。M51-100是M系列(多结)的一种,用于未来LiDAR,以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重要参数如下
- 0.19 mm^2 的chip size
- 70 W (25°C, 2 ns PW, 0.03% DC)
- >4.8 W/A 效率
- IATF和AEC-Q102认证
多结VCSEL是在一个VCSEL Mesa中做出多个pn结,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单一发光点的峰值功率。
微软Surface Hub 2 Smart Camera
评论:微软为Surface Hub 2开发了一款新的AI Camera “Smart Camera”,该Camera使用了定制的镜头,AI模型,边缘计算等,可以提供4K的影像。镜头是一个11镜片的f/1.8全玻璃镜头,接近衍射极限的性能,配合12MP(4000x3000)的传感器。Camera可以达到136°FOV,镜头FOV达到了184°。这款camera的性能看起来非常不错,虽然价格看起来比较贵$799,但是如果考虑到使用场景是商业场景的大型会议室,而且Surface Hub 2的50英寸的产品为$9000,85英寸的产品为$22,000,那么,升级到这款Camera就感觉非常值了。
我国成功研制105亿年偏差不到1秒的光频标
评论: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高克林研究团队成功研制105亿年偏差不到1秒的钙离子光频标,成为国际上第五种不确定度指标达到10-18量级的光频标。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应用物理评论》。当前世界测量精度最高的物理量是光频,最高精度已达10-18量级。其中原子光频标是光频精密测量的典型代表,是目前准确度最高的原子频标。截至目前,国际上仅有锶原子光频标、镱原子光频标、铝离子光频标以及镱离子光频标等四种原子光频标的不确定度达到了10-18量级。精密测量院高克林研究团队从2000年开展钙离子光频标的实验研究,通过解决抑制离子运动效应、解决超窄线宽激光、实验环境影响精确控制等一系列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于2011年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光频标,不确定度为7.8×10-16, 2016年将光频标的不确定度提升至5.1×10-17, 2019年将钙离子光频标的不确定度提升至1.3×10-17。经过科研攻关,研究团队解决黑体辐射频移、多普勒频移、微运动效应、电四极频移等影响钙离子光频标不确定度的关键物理问题与技术难题,最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液氮低温钙离子光频标,不确定度达到3×10-18。专家介绍,高精度光频标有助于提高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基本物理定律检验等的精度,从而推进基础物理研究,探索新物理;同时在时间基准、相对论大地测量、导航定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这种新闻就是不明觉厉型的,论文也读不懂,不过就是感觉很厉害。左图是中国科研团队的光频标原理图,右图是英国UK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NPL)的锶光学原子钟,它的核心也是一个锶光频标。
Glass-in-Glass制程
评论: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和工匠门都在尝试结合两种不同的玻璃以实现单一玻璃无法独自实现的功能,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把两种玻璃采用胶合或者叠加的方式结合到一起,比如消色差透镜或者装饰玻璃。瑞士的研究者们研究了一种新的熔渗(infiltration)方法,可以将硫系玻璃融入石英玻璃制程的腔体内。研究者们认为这种制程可以让使用于成像,传感以及光谱测量设备的微型红外光学零部件的制造变得更加容易。硫系玻璃在光学中有着非常多的应用,因为器在红外波段有着非常好的透过性,其高折射率以及高非线性也使它们非常受到光子电路,可重写光学介质以及其他光学产品的欢迎。但是硫系玻璃非常易碎且容易老化,其中的一些非常容易收到水汽影响,有一些还有毒。
瑞士研究者们开发的这种制程类似于金属熔渗方法,见下图,(a)首先使用飞秒激光器轰击石英玻璃基底(b)然后将部件浸入氢氧化钠溶液几个小时实现化学蚀刻流程,实现空腔结构,类似一个模具,可以看到模具上的注入孔(c)将这个模具上面放置一个商用硫化亚砷玻璃块,放入真空腔,缓慢加热至600 °C。
下图展示了该种方法可以实现的微小结构和复杂结构,这种制程可以应用于3D光波导,中红外光谱仪等产品和设备中。
这里记录值得分享的光学科技内容,欢迎投稿或推荐科技内容。
版权声明: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由超光版权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